江户时「维密秀」的眼——喜多川歌麿浮世绘展

2021-08-02


前言

17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正是日本浮世绘艺术蓬勃发展阶段。浮世绘多以艺歌舞伎演员及与享乐的生活方式相关的人物为主题,用当时大规模生产的木刻版画作为主要传播方式,表达“漂浮的享乐世界”。在18世纪末期,浮世绘画坛产生了一颗超新星,他用极富洞察力的眼睛,将江户时期的美人们留存于他的画作中,流传至今。本次展览即专题集中展出这位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的56件作品,其中15件百鸟集作品、41件美人绘作品。 1753年,喜多川歌麿出生在江户的一户农家。他和许多天才画家一样,从小就萌发出出色的绘画潜能。他的老师日本狩野派绘师鸟山石燕曾说,歌麿在四五岁时就爱观察自然界,哪怕是一些小昆虫都观察得很细致,也正是这样良好的先天洞察力,一直影响着喜多川歌麿的绘画。1783年起,喜多川歌麿就与出版商茑屋重三郎结下了不解之缘。茑屋重三郎颇具经营才能,他尤其热爱文学,与当时众多画师、文人有着广泛的交往,最为重要的是他能把握当时的流行趋势。在茑屋重三郎的策划下,喜多川歌麿先是以单色“墨摺画”形式推出了十四本狂歌绘本,其中《画本虫撰》《潮汐的礼物》《百千鸟》最优。茑屋重三郎对浮世绘市场流行的细心审视与出版考量,他与喜多川歌麿商议出版表现半身胸像的专题美人画,这一题材标记着浮世绘界一颗新星闪亮升起。



教训亲之目鉴·正直者,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27.5x19cm,悠悠洞出版


不同于以往的全身美人绘构图,喜多川歌麿将原本用于描绘歌舞伎演员的肖像画样式引入美人画创作,这种描绘人物半身乃至头像特写的“大首绘”风格成为了当时浮世绘界的新风尚。1793年左右,喜多川歌麿先后发表了成名作《妇人相学十体》系列、《妇女人相十品》系列和《歌撰恋之部》系列。他将美人们袒露的细嫩肌肤,乃至肉体的柔软弹性和人物所表达的细腻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用色与构图方面他都极为简练,人物身体与衣物交界处没有复杂的线条,而是用色彩和纹饰体现画中人物的身份与地位。喜多川歌麿对人物体态的描绘与技法的运用完全符合并引领当时社会的时尚风格,让观者好似观看了一场江户时代的“维密秀”。


 喜多川歌麿是浮世绘界“美人绘”的巅峰,除此之外他还开创了独特的“云母摺”技法。此技法以云母粉为材料,有时用贝壳粉作替代品,主要是用于浮世绘的背景。根据画作底色的不同分别称为白云母、黑云母、红云母等,以云母闪耀的特点突显作品的华丽感。



妇人相学十体·团扇女子,喜多川歌麿,版画,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复刻37.5x24.5cm,彫师:菊田辛次郎,摺师:上杉桂一郎,高见泽忠雄监修


1797年,喜多川歌麿的伯乐茑屋重三郎去世,而此时的歌麿已然成为名噪一时的浮世绘大家,盛名之下的他1804年因绘制《太阁洛东五妻游观》这幅取材于前朝的作品,违反了幕府禁令而入狱并被罚枷手五十日。出狱后的喜多川歌麿虽然依旧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心力憔悴和劳作疲惫的双重压力之下,于1806年6月20日黯然离世。



娘日计时·未刻,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27.5x19cm高见泽忠雄监修,悠悠洞版


逝世后六年,喜多川歌麿的画作开始传入欧洲,尤其在法国享有盛誉,当时法国的印象派画家纷纷开始学习借鉴他的艺术创作方式。而在时尚界,同样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时装设计兼品牌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先生在回忆录中也曾提及,“绘有日本版画作品的巨幅护墙板从一直从楼梯铺陈至屋顶,喜多川歌麿和葛饰北斋所作的浮世绘作品装饰着我的西斯廷教堂,我常常驻足膜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在1954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中,克里斯汀·迪奥先生推出了三件以日本为灵感,分别名为“东京”“喜多川歌麿”和“罗生门”的经典作品。如果说浮世绘是一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那喜多川歌麿就是江户时代“维密秀”的总导演,让我们相约竹空间,重温日本江户时代的流行秀场和华美盛宴!


百千鸟

《百千鸟》是喜多川歌麿早期于茑屋发表的作品,此次展出大江户出版与悠悠洞两个版本。喜多川歌麿在创作美人绘之前,多以创作华美的狂歌绘本为主,也就是现今的图书插画。直到“宽政改革”禁止出版豪华图书,茑屋与歌麿才在美人画领域开辟出浮世绘版画的新时代。喜多川歌麿从小习画,再加上他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他所绘制的鸟类也好似会飞出画面一般栩栩如生。不论是鸟的体格结构、羽毛层次,还是捕食动作都像是相机定格一般准确。这是写实绘画中培养出的技法,也充分体现了喜多川歌麿作为画师具有的专研精神。


1 鸭与翡翠
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24x38cm,彫师:小池茂,摺师:远藤忠雅,悠悠洞版

喜多川歌麿对自然的描绘也相当擅长。他创作的狂歌绘本,其精美程度不亚于美人绘。此幅画作是为丰年雪丸与三陀罗法师的诗而作。丰年雪丸是名古屋人,号松月庵。三陀罗法师自号千秋庵。画中翠鸟是繁荣吉祥的寓意,绿头鸭则富有因缘美满之意。


2 目白与雀
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24x38cm,彫师:松田寅藏,摺师:远藤忠雅,悠悠洞版

目白鸟,中国俗称绿绣。在喜多川歌麿的笔下,画中三只小目白鸟站立在左边的竹枝上,位于右边的雀虽然身体很小,但尾巴很长,歌麿用黑色的点勾勒出小鸟们的轮廓及柔软的羽毛,喉部和胸部以及下尾部铺上淡淡的黄色,描绘了一幅自然界中鸟类可爱活泼的一面。


美人绘

浮世绘美人绘虽多以艺伎为主题,但喜多川歌麿笔下的艺伎毫无世俗、平庸之气,而是被表现得高贵纯洁, 抒发了他对心中所向往的女性的赞美。喜多川歌麿不仅捕捉艺伎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细腻地刻画她们内心深处表达的喜怒哀乐。此次展出的《当时三美人》《当时全盛美人》系列和《歌撰恋之部》系列,都可以看出这些艺伎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娘日计时》系列也是喜多川歌麿最为经典的作品,全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挑选艺伎们生活中独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绘制,通过特定的服饰与妆容表现人物的动态及内心,足以见得喜多川歌麿敏锐而细致的洞察力。


3 当时三美人

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37.5x24.5cm,彫师:菊田辛次郎,摺师:佐藤勘次郎,高见泽忠雄监修,高见泽研究所版

“当时”是指该作品的发行时间应是日本宽政初期(1793年左右),相当于“现在”“当代”的意思。所谓“三美人”,从画面的右边开始是浅草水茶屋难渡屋的老板娘阿北,中间是吉原玉村屋的美女艺伎富本丰雏,左边是煎饼屋的阿久。喜多川歌麿用阿北手中的桐木制团扇、富本丰雏丰雄衣袖上的樱草纹饰及阿久衣裳胸前的三棵柏纹装饰来让大家确认她们的身份。


正如“难波屋随处可见,门前往来难”所言,这是江户市民们对这些美人寄予的憧憬。因此,在宽政时期几乎有名的浮世绘画家都画过这三位女性。细看这幅作品,你会发现阿久与另两位女性的眼神有着不同的状态,更进一步你会发现三位女性的脸颊、鼻子、下巴都会有微妙的差异,这也是喜多川歌麿的特点,他所绘的女性绝对不是千人一面的。浮世绘美人画与西方写实的肖像画不同,浮世绘更具有概念性,表现出了画师心中的理想美。



妇人相学十体 · 吹“噗乒”的少女 

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27.5x19cm,高见泽忠雄监修,悠悠洞版


这幅图《吹“噗乒”的女子》是后编入《妇女相学十体》系列出版的。喜多川歌麿用云母衬托出了姑娘丰满而可爱的身姿,人物神态描绘得天真无邪。从这位少女的衣着纹饰可以猜测她是富家子女,这种格纹的和服是江户时代的歌舞伎演员佐野川市松因在舞台剧中穿着白色和藏青色的方形图案服装而博得人气,也由此以他的名字命为“市松模样”,成为江户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图案。"噗乒"是用玻璃制作的玩具。


娘日计时 · 辰刻
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27.5x19cm,高见泽忠雄监修,悠悠洞版


《娘日计时》系列与《青楼十二时》系列相似,都是记录随着不同时间艺伎们的生活场景。此幅为辰之时,即上午8点,两位艺伎刚刚起床,其中一个已经洗漱完毕,蹲在一旁欣赏着今早盛开的朝颜(一种只在白日开放的牵牛花),另一位则在一旁附和。这张作品运用了“墨线空摺”技法,喜多川歌麿利用云母背景的颜色及拱花技法反向勾勒出艺伎们白皙而丰满的脸庞。


6 歌撰恋之部 · 物思恋
喜多川歌麿,版画,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复刻,37.5x24.5cm,彫师:菊田辛次郎,摺师:小松原秀次郎,高见泽忠雄监修



“歌撰恋之部”是模仿和歌的标签,浮世绘师作为主题经常使用。自古以来,关于恋爱的诗是最浪漫、最曼妙的,同样恋爱中的女人姿色也是最美好的。喜多川歌麿也以此为主题描写了各阶层恋爱中女人的形象,这一系列被称为他在宽政时期的最高杰作。
 
此系列共5件作品,喜多川歌麿不仅限于勾勒出女性的外在美,他在画中人物内在心理表达方面做足了功夫,也因此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此幅作品所绘的女性是同系列的5名女性中最年轻的。她身穿精致又独特的和服,在云母背景映衬下,那天真无邪的面容好似闪闪发光。她的表情试图在隐藏一个与她遇见很久的心爱之人,却又不想让对方知道她为爱而精疲力尽。

7 鹭娘
喜多川歌麿,版画,1970年代复刻,37.5x24.5cm,高见泽研究所制作


鹭娘是铃木春信等许多画师喜欢的主题。白色的服装代表着苍鹭的纯洁灵魂,她周围的气氛通常被描绘成梦幻和神秘的基调。鹭娘描述的是对爱情执着中迷失的少女,幻化成银白雪地上的白鹭,悲哀的舞出一片凄凉情绪。她以华丽伞舞自述对爱情的憧憬,最后以凄绝之舞沉入受折磨中。这幅画就鹭娘在舞蹈中的瞬间场景。背面的白色云母颜料衬托了鹭娘的美,她前额透过淡绿色的半透明丝绸清楚地显示出白皙而富有光泽的肤质,使整个画面更为庄严。
 

资料参考:

【解说】山口桂三郎,《喜多川歌麿 绘本百千鸟》,悠悠洞出版

【解说】《歌麿名作撰,悠悠洞出版

浮世绘的故事,潘力,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