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常任俠與畫家常秀峰續寫中印交流新篇章
2020-10-13
11月23日,展覽「‘和平之鄉’的中印文化藝術交流——學者常任俠與畫家常秀峰」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開幕。此次展覽是續中印兩國元首10月11日於印度金奈會晤後,舉辦的第一個中印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對落實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弘揚中印文化藝術交流、展示世界文明交融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展覽開幕式現場
展覽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聯合中國僑聯、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安徽博物院、安徽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及上海紐約大學環球亞洲研究中心等單位及文化機構主辦,旨在以常任俠與常秀峰叔侄二人同印度文化藝術界的交流往來為出發點,展開一幅描繪近代中印兩國文化藝術友好交往的圖卷。
與會嘉賓合影
開幕當天,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及夫人江亦麗參贊,印度駐華大使唐勇勝先生(Shri Vikram Misri)及夫人Dolly Misri,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姚文,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維,安徽博物院副院長董松,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王丹,常任俠先生遺孀郭淑芬,常任俠先生哲嗣常春,常秀峰先生哲嗣常箏,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深圳美術館、安徽大學、深圳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師生出席了開幕式。
印度駐華大使唐勇勝先生(Shri Vikram Misri)及夫人Dolly Misri女士參觀展覽
以史為鑒,續寫中印交流新篇章
數千年來,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猶如並蒂之花朵,緊緊相依,又各自有著燦爛的身姿,在綻放中互吐芬芳,由古及今。2020年恰逢中印建交70週年,為促進中印兩國人民的相互交流與往來、推進現當代中印文化關係史研究並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在南亞地區所達成的共識,深化當代中印文化的雙向理解。本次展覽以常任俠、常秀峰之印度文化藝術交流生涯為線索,並關聯至與二人聯絡密切的徐悲鴻、張大千、徐梵澄、泰戈爾、南得拉爾.鮑斯、師覺月等中印文化藝術大師,通過展示叔侄二人在此交流過程中獲得的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成果,探尋近代中印文化藝術交流的歷史,在呈現20世紀中國藝術變革之路的獨特面貌的同時,喚起觀眾深入瞭解中印文藝交流史的熱情,以推動兩國持續、友好的往來、交流與合作。
与会嘉宾参观展览现场
此次展覽分五個章節呈現。前四個章節的名稱都以常任俠、常秀鋒的自作詩開題獻及老照片呈現了近代中印關係的概況及人員往來。第二部分「願身作繭永抽絲——常任俠的印度學蹤」,常任俠(1904—1996),生於安徽潁上,著名藝術考古學家、東方藝術史家、詩人,中國藝術史學會創辦人之一。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全國僑聯委員,是近代中國研究印度文化藝術的一面旗幟,一生著作等身,著述和翻譯印度藝術多本專著,是中國人民瞭解印度文化和藝術的津梁。常任俠年少時曾聆聽泰戈爾先生講學,由此對印度產生深深嚮往之情。後來得到機會赴印度國際大學教授中國歷史與考古,在講學之暇遵循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的行跡,遍訪那爛陀、王捨城、菩提伽耶、鹿野苑、阿旃陀等藝術遺址,做了大量田野調查,精心蒐集印度藝術史和中印藝術交流的研究資料,寫就《印度的文明》《中印藝術姻緣》等專著及詩篇,在中國與印度的文藝交流史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養出了中印藝術和文化領域的多名傑出人才,是近代中印文化藝術領域的奠基人。第三部分「亦曾負笈學唐僧——常秀峰的求道天竺」。常秀峰(1915—2010),筆名歸鴻,安徽懷遠人,現代畫家、藝術教育家,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留印藝術家的代表人物。1945年從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之後,受其叔父常任俠以及徐悲鴻的影響,於1947年赴印度國際大學藝術學院留學,師從印度「孟加拉派」代表畫家、被譽為「印度齊白石」的南達拉爾·鮑斯(Nandalal Bose,1882-1966)教授,創作了一批具有印度風格的作品,在中印藝術融合之路上做出了開拓性貢獻。國際大學畢業後,常秀峰相繼在印度加爾各達、噶倫堡等地的華僑學校擔任校長,在周恩來總理訪印、張大千旅印等重要中印文化交流活動中亦有不可忽視的貢獻。中印關係緊張時期,他也受到波及,但堅持藝術創作,未曾懈怠。此章節主要展示常秀峰旅印15年的藝術創作及歸國後繼續在中印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及貢獻。第四部分「相看白話話平生——常任俠、常秀峰往來書信」,常任俠、常秀峰風雨相伴的六十餘年,從往來的上百封信件中,就能夠明顯感受到叔侄倆「共休戚、互慰籍」的複雜感情:他們不僅是血脈相連的親人,更是師徒、知音、詩友……他們在生活上相互幫持、在精神上相互慰籍,在半個多世紀里,以鴻雁為媒,刻寫了充滿交集的生命軌跡。第五部分,「笑問客從何處來——常任俠、常秀峰中印文化藝術交流年譜」,這個章節引用的詩句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在二十世紀中印兩國大事件框架的印象下,梳理常任俠與常秀峰矢志不渝的為中印兩國的文化藝術的交流作為個體,默默奉獻的力量。
与会嘉宾参观展览现场
開拓創新,共繪龍象共舞新畫卷
中國和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在近代同時遭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以及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中國成立及印度獨立後的50年代,兩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現在也向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發展。在中國文化中受印度文明的影響深遠;而印度的文化,中國的形象也烙印於印度的印記,已深深融合成為一部分。展覽的同期,北京大學「東方大文學」系列第五次學術工作坊——「現當代中印文化藝術交流與人員往來」,在北京大學外語學院新樓301會議室平行進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薛克翹、劉建、周廣榮擔任學術工作坊的主持人,圍繞著「現當代中印文化藝術交流與人員往來」的內容進行深入探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凇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陳明、上海紐約大學教授沈丹森、加爾各答大學研究員Bhattacharya Amitava、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劉繼潮等依次進行專項論文發表。
展覽現場
據悉, 由於我國南亞藝術研究力量的相對薄弱,需要與印度文化和近現代藝術史、博物館學相關領域的學者通力合作,共同參與研究、策劃。此次展覽特別邀請了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王邦維、中國藝術研究院王鏞、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郁龍余三位教授擔任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陳明、上海紐約大學沈丹森兩位教授擔任學術主持,深圳美術館李原原、中央美術學院汪培利、香港豐子愷國際交流協會王一竹、貴州師範大學謝立儀組成年輕的策展團隊,保障展覽的學術品質。
展覽現場
注:此文轉自美術報,在此對原作作者表示謝!
Shenzhen Zhukongjian 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深圳市竹空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259765号-1
Bamboospacear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