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抽象寻找下一步可能性

2017-09-13


薛保瑕画作

2016“艺术深圳”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人气爆棚。台湾知名艺术家薛保瑕也携自己的画作在“竹空间”画廊的展位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见面。她抽象画作的风格自成一派,深获业内好评,此前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亦收到无数“点赞”。记者日前借艺术深圳的东风,对薛保瑕进行了个人的专访,她就自己的艺术创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薛保瑕

薛保瑕是台湾当代艺术名家。她因在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多个领域均有建树而备受注目。她曾任台湾美术馆馆长,致力于美术馆的现代管理和学术建设。作为一名艺术家,薛保瑕有着独特的学术背景。她早年在台湾师大学习艺术,上世纪80年代赴纽约学习绘画,获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她涉猎广泛,从国画、书法到油画、摄影、雕塑、甚至做陶都一一尝试,并在系统的学习中夯实了理论基础。

谈到为何会转向抽象艺术,薛保瑕说了一个故事。在美国读硕士期间,有一次教授让她站在模特的背面去画模特的正面,她顿时陷入了一种迷惑,不知道从何处下笔。由此,她也重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艺术的表现是不是同一个方法,用我们的眼睛再现?除了再现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呢?

带着这些思考,薛保瑕对抽象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她在美国纽约学习抽象艺术,有对戈尔基、德库宁的超现实主义叙事表达的鉴借,也有对波洛克的用笔偶然性与释放情感的自由性追求的合一。从小一直坚持练习书法,让她对线条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书法蕴含的传统意念也时而贯穿在她的作品中。

薛保瑕坦言自己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譬如,早期,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渔网、鱼饵等意象。在2003年之后,她开始尝试新的风格,将符号与画幅“互文性”地处理,甚至在一般的画布之外,更直接运用具几何排列效果的立体木块和三夹板。而2010年开始,作品画面中出现的九个小大不一的能动圆点,让绘画回归自身原本不可被取代的平面特质,却又造成空间认知上的远近变化。

薛保瑕喜欢加与减同时并存的美学关系。在她看来,抽象是一体两面的艺术,就像模特的背面一样是一种并存关系。她的“九个圆”系列能充分反映出她的艺术理念。“圆是加,也是减,是为了盖掉底下意境画好的部分。视觉绘画除了视觉元素,还有情境转换,从挥洒到凝神专注,我也在这过程中,把二度平面的绘画加入时间的描述。”

因为有扎实的学养让薛保瑕对抽象艺术的历史有全盘的把握。她认为,艺术家投身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她迷恋抽象艺术之中蕴涵的“时间感”。在她的作品中,她可能会截断叙事的可能,追求瞬间的状态,气韵流动之间指向的是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薛保瑕对大尺幅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大尺幅作品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与精力,然而她觉得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极限是自己定义,挑战不熟悉的大尺幅,我才能更好呈现身体与画布之间的关系,超越不确定的惯性,画出预期之外的预期。”

很多人聊起抽象艺术都习惯性选择“看不懂”。对于这样的说法,薛保瑕说,抽象是没有界限的,你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艺术不局限于再现,意义也可以是流动的。我希望通过我的抽象作品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启发,我的想法与他们的想法能达到一种思维的连接,一种情感的共鸣。”


--转自深圳特區報2016年9月19日

尹春芳
2017-09-13